跳转到内容

查良鑑: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gsg留言 | 贡献
Sgs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 width = 250
| width = 250
| now = 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部長
| now = 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部長
| period =1967年12月06日 - 1970年7月10日
| period =1967年12月6日 - 1970年7月10日
| Sex = 男
| Sex = 男
| party = {{KMT}}
| party = {{KMT}}
第28行: 第28行: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1950)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1950)
*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1950)
*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1950)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1966-1968)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1966-1967)
*司法行政部部長(1967-1970)
*司法行政部部長(1967-197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第十屆 196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第十屆 1969

2013年7月10日 (三) 08:31的版本

查良鑑
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部長
任期
1967年12月6日 - 1970年7月10日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4-01-01)1904年1月1日
 清朝天津
逝世1994年3月13日(1994歲—03—13)(90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贯浙江海寧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学历
经历

查良鑑(1904年—1994年3月13日)[1],字方季,生於天津,祖籍浙江海寧中華民國法学家,曾任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部長。

生平

查良鑑是查良釗之四弟,金庸(本名「查良鏞」)的堂兄。南開大學政治系畢業後,鑒於中國受列強不平等條約束縛,欲以收回法權解除不平等條約,故前往上海東吳大學法律学系攻讀法律。畢業後負笈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學研究所,獲法理學博士學位(SJD)後,返國至大學任教,历任安徽大學法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國際私法教授。他还曾任江苏上海第一特區地方法院推事兼書記長。1936年,出任上海市法學會常務理事。抗日战争时期,出任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檢察官,司法行政部參事。1943年,出任重慶地方法院院長。抗日战争胜利後,1945年出任上海地方法院院長。

1950年,初任国立台灣大學法學院教授。同年,出任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1951年,在「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任內,奉派赴美国起訴負責軍購空軍將領毛邦初吞私軍款案,1954年6月,美國法院判決中華民國政府有權向毛邦初索還636萬餘美元。駐美大使顧維鈞在回憶錄中說,經過六年在美國、瑞士墨西哥三國法院提起訴訟,陸續追回了約五百萬美元,最後毛邦初留下20萬元維持生活,與中華民國政府達成和解。

1966年,出任最高法院院长。1967年,出任司法行政部部長。1969年,当选第十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员。1971年,获聘为總統府國策顧問。他还曾任台湾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1971年至1991年,任私立東海大學董事長。还曾任中美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1991年,出任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

查良鑑篤信基督教,家中懸掛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的條軸,對人對事懷悲天憫人胸懷。秉持愛心、耐心、公平教導學生,以教育為最高理想。從事司法工作亦以教化為先,反對用「亂世用重典」改善治安,相信「法律的力量終究抵不過教育的力量。」任職期間推動法治教育與人權保障。為人低調不居功,以「渺小」處事。病重期間,手書《渺小的自我》寫道:「把自己想成是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麼生活中既少苦悶,又乏憂傷。因為與世無爭,與人無怨,自然煙散雲散。」

1994年3月13日,查良鑑病逝於台北市,享年90歲。

著作

  • 著有 《俄國現代史》查良鑑著吳敬恆校 (1930)
  • 譯著《犯罪學與刑罰學》(1977)、《證據法則要義》
  • 審訂 中華法律活用文庫 查良鑑 總審訂 (1982)、國父法律思想論集╱謝冠生、查良鑑 主編 (1965)

參考文献

  • 《傳記文學》 65:4,140-141
  • 台灣大學法學院院史 表3-2:台大法律系教師背景一覽表 2002
  • 懷念最親愛的父親 查良鑑先生 查重傳 2007/01/19
  • 董浩雲日記: 1948-1982
  1. ^ 查姓普通話讀「楂」,通用拼音:Jhā,威妥瑪拼音:Chā,漢語拼音:Zhā
政府职务
前任:
鄭彥棻
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部長
1967年12月6日—1970年7月2日
繼任:
王任遠
司法职务
前任:
謝瀛洲
最高法院院長
1966年—1967年
繼任:
陳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