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蔡中涵: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Safulo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蔡中涵'''(阿美語:'''Safulo Kacaw Cikatopay<ref>{{Cite web |url=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2FFile%2FAttach%2F167652%2FFile_158731.docx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2-02-10 |archive-date=2021-05-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0111012/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2FFile%2FAttach%2F167652%2FFile_158731.docx |dead-url=no }}</ref> ''';{{bd|1943年||catIdx=Cai蔡}}),[[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親民黨]]籍,前[[平地原住民選舉區|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
'''蔡中涵'''(阿美語:'''Safulo Kacaw Cikatopay<ref>{{Cite web |url=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2FFile%2FAttach%2F167652%2FFile_158731.docx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2-02-10 |archive-date=2021-05-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0111012/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2FFile%2FAttach%2F167652%2FFile_158731.docx |dead-url=no }}</ref> ''';{{bd|1943年||catIdx=Cai蔡}}),[[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親民黨]]籍,前[[平地原住民選舉區|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


== 兒童時期: ==
兒童時期:生於[[台東廳|台東縣]] 成功鎮蔴荖漏部落(Madawdaw,舊稱新港),父親是都歷部落的[[阿美族]]人, 母親是宜灣部落的阿美族人。兄弟姊妹共有八人,他排行老么。日治時期他的父親曾經擔任蕃童教育所的老師,所兄姊都有上學唸書,但是蔡中涵出生於戰後,正逢新舊統治時代交替不久,因此,在小學上課時背九九乘法用三夾皮隔開的教室一平半用日語唸,另一半用國語唸。當時阿美族人的生主要是務農和農閒時的近海漁業,小孩子們大多是要幫家裡工作,主要的工作是放牛、砍柴火。蔡中涵也不例外,到田裡幫忙工作,放牛。鎮公所的人都到田裡找小孩入學,因此,被找到了才入學,有些人己經八九歳了,讀一二年就輟學,在這樣的環境下,蔡中涵只唸了五年小學也畢業了。小學也畢業後繼續當了二年的牛童,正好東海岸有了唯一的新港初級中學,第一年一方面借用三民國小的教室上課一方面學生幫忙蓋教室,等到教室蓋好也要畢業了,平均年齡是19歲,是現在的國一或高一的年齡。
生於[[台東廳|台東縣]] 成功鎮蔴荖漏部落(Madawdaw,舊稱新港),父親是都歷部落的[[阿美族]]人, 母親是宜灣部落的阿美族人。兄弟姊妹共有八人,他排行老么。日治時期他的父親曾經擔任蕃童教育所的老師,所兄姊都有上學唸書,但是蔡中涵出生於戰後,正逢新舊統治時代交替不久,因此,在小學上課時背九九乘法用三夾皮隔開的教室一平半用日語唸,另一半用國語唸。當時阿美族人的生主要是務農和農閒時的近海漁業,小孩子們大多是要幫家裡工作,主要的工作是放牛、砍柴火。蔡中涵也不例外,到田裡幫忙工作,放牛。鎮公所的人都到田裡找小孩入學,因此,被找到了才入學,有些人己經八九歳了,讀一二年就輟學,在這樣的環境下,蔡中涵只唸了五年小學也畢業了。小學也畢業後繼續當了二年的牛童,正好東海岸有了唯一的新港初級中學,第一年一方面借用三民國小的教室上課一方面學生幫忙蓋教室,等到教室蓋好也要畢業了,平均年齡是19歲,是現在的國一或高一的年齡。


初中畢業後自知成績不如人就去花蓮縣工業職業學校唸夜間部,但只唸了一學期就休學回台東。第二年他的二哥帶著蔡中涵和他的侄兒朱德智到台北報考移私立學校,因為是第二次招生只要報考就會錄取,他選擇了有學生宿舍的育英中學,。但是,唸了一年又不得不休學,回到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的山上跟著父母開墾山坡地種植大豆、玉米、花生等雜糧。有時也跟著部落的族人上山割香茅草,日曬之後拿去大的香茅草蒸籠,這是鐡製的蒸籠,高有二個成人疊起來的高度,有三個成人雙手連起來相抱,將茅草放進蒸籠時非常高溫難耐,是一個非常吃力的工怍。安通部落没有工作時就到對面中央山脈山腳下布農族卓樂部落幫二哥製作香茅草蒸籠。有時也跟著布農族人上山工作。晚上住在安通山上的工寮時,只能點煤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蔡中涵在筆記上記下:人生是一連串的夢所組成的,一個夢破碎了是另一個夢的誕生,那又何必在破碎的夢前傷心流淚。他決定要走出這座山。第二年一早媽媽陪著他下山,揹著前一晚剝好的花生,玉米拿到安通火車站傍的米廠賣了一點金錢,在媽媽目送之下走路到玉里搭火車回台北復學, 那一段路是他這一生中覺得走最遠的路。
初中畢業後自知成績不如人就去花蓮縣工業職業學校唸夜間部,但只唸了一學期就休學回台東。第二年他的二哥帶著蔡中涵和他的侄兒朱德智到台北報考移私立學校,因為是第二次招生只要報考就會錄取,他選擇了有學生宿舍的育英中學,。但是,唸了一年又不得不休學,回到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的山上跟著父母開墾山坡地種植大豆、玉米、花生等雜糧。有時也跟著部落的族人上山割香茅草,日曬之後拿去大的香茅草蒸籠,這是鐡製的蒸籠,高有二個成人疊起來的高度,有三個成人雙手連起來相抱,將茅草放進蒸籠時非常高溫難耐,是一個非常吃力的工怍。安通部落没有工作時就到對面中央山脈山腳下布農族卓樂部落幫二哥製作香茅草蒸籠。有時也跟著布農族人上山工作。晚上住在安通山上的工寮時,只能點煤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蔡中涵在筆記上記下:人生是一連串的夢所組成的,一個夢破碎了是另一個夢的誕生,那又何必在破碎的夢前傷心流淚。他決定要走出這座山。第二年一早媽媽陪著他下山,揹著前一晚剝好的花生,玉米拿到安通火車站傍的米廠賣了一點金錢,在媽媽目送之下走路到玉里搭火車回台北復學, 那一段路是他這一生中覺得走最遠的路。

== 大學時期: ==
高中畢業後參加大專院校聯考, 放榜期間我還在安通的山下做工,隔了好幾天才下山到玉里,在玉里圓環的一家麵店找了幾天前沾满油的舊報紙,在填寫的五十幾個志願中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童子軍教育科(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訓系的前身),這是公費可生活上可以鬆一口氣,所以並没有太多的考慮就決定就讀。唸了不到半學期與自己想像並不一樣,就決定重考.






2023年2月24日 (五) 16:24的版本

蔡中涵(阿美語:Safulo Kacaw Cikatopay[1] ;1943年),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親民黨籍,前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

兒童時期:

生於台東縣 成功鎮蔴荖漏部落(Madawdaw,舊稱新港),父親是都歷部落的阿美族人, 母親是宜灣部落的阿美族人。兄弟姊妹共有八人,他排行老么。日治時期他的父親曾經擔任蕃童教育所的老師,所兄姊都有上學唸書,但是蔡中涵出生於戰後,正逢新舊統治時代交替不久,因此,在小學上課時背九九乘法用三夾皮隔開的教室一平半用日語唸,另一半用國語唸。當時阿美族人的生主要是務農和農閒時的近海漁業,小孩子們大多是要幫家裡工作,主要的工作是放牛、砍柴火。蔡中涵也不例外,到田裡幫忙工作,放牛。鎮公所的人都到田裡找小孩入學,因此,被找到了才入學,有些人己經八九歳了,讀一二年就輟學,在這樣的環境下,蔡中涵只唸了五年小學也畢業了。小學也畢業後繼續當了二年的牛童,正好東海岸有了唯一的新港初級中學,第一年一方面借用三民國小的教室上課一方面學生幫忙蓋教室,等到教室蓋好也要畢業了,平均年齡是19歲,是現在的國一或高一的年齡。

初中畢業後自知成績不如人就去花蓮縣工業職業學校唸夜間部,但只唸了一學期就休學回台東。第二年他的二哥帶著蔡中涵和他的侄兒朱德智到台北報考移私立學校,因為是第二次招生只要報考就會錄取,他選擇了有學生宿舍的育英中學,。但是,唸了一年又不得不休學,回到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的山上跟著父母開墾山坡地種植大豆、玉米、花生等雜糧。有時也跟著部落的族人上山割香茅草,日曬之後拿去大的香茅草蒸籠,這是鐡製的蒸籠,高有二個成人疊起來的高度,有三個成人雙手連起來相抱,將茅草放進蒸籠時非常高溫難耐,是一個非常吃力的工怍。安通部落没有工作時就到對面中央山脈山腳下布農族卓樂部落幫二哥製作香茅草蒸籠。有時也跟著布農族人上山工作。晚上住在安通山上的工寮時,只能點煤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蔡中涵在筆記上記下:人生是一連串的夢所組成的,一個夢破碎了是另一個夢的誕生,那又何必在破碎的夢前傷心流淚。他決定要走出這座山。第二年一早媽媽陪著他下山,揹著前一晚剝好的花生,玉米拿到安通火車站傍的米廠賣了一點金錢,在媽媽目送之下走路到玉里搭火車回台北復學, 那一段路是他這一生中覺得走最遠的路。

大學時期:

高中畢業後參加大專院校聯考, 放榜期間我還在安通的山下做工,隔了好幾天才下山到玉里,在玉里圓環的一家麵店找了幾天前沾满油的舊報紙,在填寫的五十幾個志願中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童子軍教育科(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訓系的前身),這是公費可生活上可以鬆一口氣,所以並没有太多的考慮就決定就讀。唸了不到半學期與自己想像並不一樣,就決定重考.


現擔任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理事長[2]。擔任第三屆立委時,蔡與瓦歷斯·貝林合作,以同意連戰閣揆同意案為條件,成功爭取執政黨承諾,成立部會級原住民委員會[3]:141-148

經歷

參考文獻

  1. ^ 存档副本. [202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2. ^ 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11-06.
  3. ^ 黃鈴華.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