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主體性: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回退36.236.22.218 (讨论)做出的 4 次编辑,到由Ashlike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标签撤销
A2093064-bot留言 | 贡献
機器人23:移除檔案: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Democracy. Peace. Protect Taiwan. - A button from the March 26 2005 Peace March in Taipei, TAIWAN.jpg,已被Túrelio刪除:Copyright violation; see c:Commons:Licensing: Non-free logo above threshold of originality (F1)
第4行: 第4行:
[[File:Formosa Map.jpg|right|thumb|250px|「北左南右,東上西下」的橫式臺灣地圖在歷史文獻中屢見不鮮(如:許多十七世紀歐洲人畫的台灣地圖,乃至中國方面的地圖):圖為1640年所繪[[福爾摩沙]]地圖]]
[[File:Formosa Map.jpg|right|thumb|250px|「北左南右,東上西下」的橫式臺灣地圖在歷史文獻中屢見不鮮(如:許多十七世紀歐洲人畫的台灣地圖,乃至中國方面的地圖):圖為1640年所繪[[福爾摩沙]]地圖]]
[[File:1961年旅美臺灣人在紐約聯合國外要求自由、自決、與福爾摩沙人的福爾摩沙 Taiwanese Americans Demand Freedom, Self-Determination, and Formosans' Formosa.jpg|right|thumb|1961年旅美[[臺灣人]]在紐約[[聯合國]]外要求[[自由]]、[[自決]]、與福爾摩沙人的[[福爾摩沙]](Formosa belongs to the Formosans)]]
[[File:1961年旅美臺灣人在紐約聯合國外要求自由、自決、與福爾摩沙人的福爾摩沙 Taiwanese Americans Demand Freedom, Self-Determination, and Formosans' Formosa.jpg|right|thumb|1961年旅美[[臺灣人]]在紐約[[聯合國]]外要求[[自由]]、[[自決]]、與福爾摩沙人的[[福爾摩沙]](Formosa belongs to the Formosans)]]
[[File: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Democracy. Peace. Protect Taiwan. - A button from the March 26 2005 Peace March in Taipei, TAIWAN.jpg|thumb|right|250px|[[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所用的別針襟章]]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2019年11月4日 (一) 01:16的版本

「北左南右,東上西下」的橫式臺灣地圖在歷史文獻中屢見不鮮(如:許多十七世紀歐洲人畫的台灣地圖,乃至中國方面的地圖):圖為1640年所繪福爾摩沙地圖
1961年旅美臺灣人在紐約聯合國外要求自由自決、與福爾摩沙人的福爾摩沙(Formosa belongs to the Formosans)

臺灣主體性、亦稱臺灣主體意識,是臺灣的一種政治及文化論述。在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後成為主流思想之一。「臺灣主體性」是,基於臺灣為中心的思考、透過多元文化思想及台湾民族主义的力量,突破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建立臺灣作為獨立國家的民主制度與文化認同

臺灣主體意識,與推動台灣獨立、反威權反殖民反中等相關概念經常形成集合。然而,因為臺灣南島語群民族史、歐洲遺產、中國傳統、日治台灣等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

發展過程

臺灣主體性的支持者,如法政學者彭明敏台灣自救運動宣言)、歷史學者曹永和(「臺灣島史」)、林媽利臺灣人血液成分與臺灣族群來源)、前總統李登輝特殊兩國論)、前副總統呂秀蓮(「九六共識」)、民主進步黨臺灣團結聯盟時代力量乃至音樂家蕭泰然、歌手蔡振南、導演魏德聖等,均支持或實際參與台灣本土化運動,形成以臺灣為中心的主體意識,發展出臺灣自身的文化。[需要解释]

內涵

臺灣主體性強調多元文化民主思想。在臺灣主體性的思維下,認為非漢人的臺灣原住民文化、歐洲文化、中華文化(漢文化)、日本文化美國文化、與全球化等影響都是臺灣歷史遺產與現今文明的一部分[來源請求],但當代臺灣文化早已不附屬於這些歷史遺產之下,也不附屬於中國[來源請求],因此,也出現臺灣主體性是去中國化的批評。

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曾在學術會議上以「歷史文化研究的新思維」為題發表演說,提出「倒轉90°」、「台灣觀點地圖」,強調「台灣必須找回自己的中心點」[來源請求]。不少學者與本土派人士認為應發展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和「立足台灣,心懷台灣,創造海洋國家格局」的史觀論述[1][2][3][4][5]

歌曲[需要解释]

台灣戒嚴白色恐怖時期,本土意識一直為國民政府所壓抑;解嚴之後,因為本曲的出現,使得台灣人民追求自由、認同台灣、關懷本土的心聲再次被傳達。由於本曲歌名與歌詞內容中傳達土地或國家認同的意涵十分明確,因此於早期的台灣地下電台和選舉場合經常被使用;也因此,本曲早期也經常出現在主張台灣獨立或強調自我認同的泛綠政黨選舉候選人的造勢場合中。[6]

相關條目

腳註

  1. ^ 李慶安為何不安?, 李筱峰專欄
  2. ^ 李慶安的思想檢查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7-02-16.,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4/06/03
  3. ^ 台灣地圖可以「橫躺」嗎?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7-02-16.,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4/06/03
  4. ^ 回歸海洋台灣 何妨轉個角度看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7-02-16.,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4/06/03
  5. ^ 台灣橫躺 顛覆法統舊勢力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7-02-16.
  6. ^ 堵張志軍 高雄年輕世代要喊「母親ㄟ名叫台灣」

参考文献

  • 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頁3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