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ewbot留言 | 贡献
清理跨語言連結尼古拉斯·德里维埃成為內部連結:編輯摘要的紅色內部連結乃正常現象,經繁簡轉換後存在,非bot錯誤編輯 (本次機械人作業已完成85.2%)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未显示30个用户的43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
}}
{{redirect2|常任理事国|国际联盟的永久会员|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
{{redirect2|常任理事国|国际联盟的永久会员|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
{{Multiple issues|
{{Primarysources|time=2021-04-17T04:02:05+00:00}}
{{Refimprove|time=2021-04-17T04:02:05+00:00}}
}}
[[File:UNSC P5.PNG|right|upright=1.8|thumb|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File:UNSC P5.PNG|right|upright=1.8|thumb|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常任成員,五個创始成员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战]]期间[[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国]]中的五大国,即[[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与[[美国]]。其中,中國、俄羅斯和法国的代表政權曾有所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由[[中華民國]]所代表(詳見[[聯合國2758號決議]])、[[俄羅斯]]原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代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原由[[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临时政府]]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四共和国]]代表。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常任成員,五個创始成员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战]]期间[[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国]]中的五大国,即[[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与[[美国]]。<ref>{{Cite web|title=这里是联合国|url=https://static.un.org/zh/aboutun/thisistheun/sc.shtml|website=static.un.org|language=zh-cn|access-date=2024-05-11}}</ref><ref>{{Cite web|title=联合国宪章(全文) {{!}} 联合国|url=https://www.un.org/zh/about-us/un-charter/full-text|website=United Nations|language=zh-hans|last=Nations|first=United|access-date=2024-06-01}}</ref>其中,中國、法国和俄罗斯的代表政權曾有所改變。[[中國]]原由[[中華民國]]所代表(詳見[[聯合國2758號決議]])、[[俄羅斯]]原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代表、[[法国]]原由[[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临时政府]]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四共和国]]代表。


==歷史==
==歷史==
[[File:Vladimir Putin at the Millennium Summit 6-8 September 2000-23.jpg|thumb|upright=1.35|2000年,五個常任理事國領導人在峰會上。從前左順時針: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和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
[[File:Vladimir Putin at the Millennium Summit 6-8 September 2000-23.jpg|thumb|upright=1.35|2000年,五個常任理事國領導人在峰會上。從前左順時針: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和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
1945年在[[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舊金山會議]]中,確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法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和美國。自那以後發生了兩次席位變動,尽管这些变动没有反映在《[[聯合國憲章]]》[[s: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第23條]]中,因為它沒有進行相應的修改:
1945年在[[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舊金山會議]]中,確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法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和美國。自那以後發生了兩次席位變動,尽管这些变动没有反映在《[[聯合國憲章]]》[[s: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第23條]]中,因為它沒有進行相應的修改:
*[[中國與聯合國|中國的席位]]最初由[[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持有。然而它在[[國共內戰]]中失敗並於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退台灣]][[中國共產黨]]控制了[[中國大陸]]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並賦予其在安理會的席位,而中華民國在聯合國被徹底驅逐。<ref name="China1">{{cite book|last1=Froehlich|first1=Annette|last2=Seffinga|first2=Vincent|title=The United Nations and Space Security: Conflicting Mandates between UNCOPUOS and the CD|year=2019|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42oDwAAQBAJ&q=roc+United+Nations+1971&pg=PA40|page=40|isbn=9783030060251|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4-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414222430/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42oDwAAQBAJ&q=roc+United+Nations+1971&pg=PA40}}</ref>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聲稱對整個中國(包括[[台灣]])的法理主權。<ref name="China2">{{cite book|last1=Sarmento|first1=Clara|title=Eastwards / Westwards: Which Direction for Gender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year=2009|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vcYBwAAQBAJ&q=people%27s+republic+of+china+controls+mainland+china+hong+kong+macau&pg=PA127|page=127|isbn=9781443808682|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5-3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31083936/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vcYBwAAQBAJ&q=people%27s+republic+of+china+controls+mainland+china+hong+kong+macau&pg=PA127}}</ref><ref name="China3">{{cite book|last1=Hudson|first1=Christopher|title=The China Handbook|year=2014|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m63AwAAQBAJ&q=prc+and+roc+legitimacy&pg=PA59|page=59|isbn=9781134269662|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6-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26185402/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m63AwAAQBAJ&q=prc+and+roc+legitimacy&pg=PA59}}</ref><ref name="China4">{{cite book|last1=Rigger|first1=Shelley|title=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Reform|year=2002|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iiEAgAAQBAJ&q=roc+limited+to+taiwan&pg=PA60|page=60|isbn=9781134692972|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5-3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3106184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iiEAgAAQBAJ&q=roc+limited+to+taiwan&pg=PA60}}</ref>然而,只有14個國家繼續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唯一合法政府
*[[中國與聯合國|中國的席位]]最初由[[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代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行憲]]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於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退台灣]][[中國共產黨]]控制了[[中國大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包括其在安理會的席位。<ref name="China1">{{cite book|last1=Froehlich|first1=Annette|last2=Seffinga|first2=Vincent|title=The United Nations and Space Security: Conflicting Mandates between UNCOPUOS and the CD|year=2019|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42oDwAAQBAJ&q=roc+United+Nations+1971&pg=PA40|page=40|isbn=9783030060251|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4-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414222430/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42oDwAAQBAJ&q=roc+United+Nations+1971&pg=PA40}}</ref>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聲稱對整個中國(包括[[台灣]])的法理主權。<ref name="China2">{{cite book|last1=Sarmento|first1=Clara|title=Eastwards / Westwards: Which Direction for Gender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year=2009|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vcYBwAAQBAJ&q=people%27s+republic+of+china+controls+mainland+china+hong+kong+macau&pg=PA127|page=127|isbn=9781443808682|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5-3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31083936/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vcYBwAAQBAJ&q=people%27s+republic+of+china+controls+mainland+china+hong+kong+macau&pg=PA127}}</ref><ref name="China3">{{cite book|last1=Hudson|first1=Christopher|title=The China Handbook|year=2014|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m63AwAAQBAJ&q=prc+and+roc+legitimacy&pg=PA59|page=59|isbn=9781134269662|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6-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26185402/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m63AwAAQBAJ&q=prc+and+roc+legitimacy&pg=PA59}}</ref><ref name="China4">{{cite book|last1=Rigger|first1=Shelley|title=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Reform|year=2002|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iiEAgAAQBAJ&q=roc+limited+to+taiwan&pg=PA60|page=60|isbn=9781134692972|access-date=2022-05-25|archive-date=2022-05-3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3106184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iiEAgAAQBAJ&q=roc+limited+to+taiwan&pg=PA60}}</ref>然而,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的聯合會員國在多數時間逐漸減少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被承認為[[蘇聯]]的[[國家繼承|合法繼承國]],並保持了在安理會的席位。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被承認為[[蘇聯]]的[[國家繼承|合法繼承國]],包括其在安理會的席位。


此外,法國於1946年將臨時政府改革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後來於1958年改革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兩者都在[[戴高樂]]的領導下保留了法國的席位,因為其國際地位或承認沒有變化,儘管[[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許多海外屬地最終獨立。
此外,法國於1946年將臨時政府改革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後來於1958年改革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兩者都在[[戴高樂]]的領導下保留了法國的席位,因為其國際地位或承認沒有變化,儘管[[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許多[[法國海外部分|海外屬地]]最終獨立。


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二戰]]中的战胜国,自那時以來一直保持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它们每年都与印度和德国一起在[[各國國防預算列表]]上名列前茅;2011年,它們在國防上的總支出超過1萬億[[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的60%以上(僅美國就佔40%以上)。它們也是世界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之一,是唯一被《[[核武禁擴條約]]》正式承認為“核武器國家”的國家,尽管还有其他已知或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 (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是[[二戰]]中的战胜国,自那時以來一直保持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它们每年都与[[印度]][[德国]]一起在[[各國國防預算列表]]上名列前茅;2011年,它們在國防上的總支出超過1萬億[[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的60%以上(僅美國就佔40%以上)。它們也是世界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之一,是僅有的五個被《[[核武禁擴條約]]》正式承認為“[[核武器]]國家”的國家,尽管还有其他已知或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常任理事國成員==
==常任理事國成員==
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对非程序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决议案]]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否决权]]。
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对非程序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决议案]]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否决权]]。<ref>{{Cite web|title=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 The UN Security Council|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20101548/http://www.unfoundation.org/what-we-do/issues/united-nations/the-un-security-council.html|website=web.archive.org|date=2012-06-20|access-date=2024-05-11}}</ref>
<!-- 依加入時間排序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
! 国家
! 国家
! 现任常驻联合国代表
! 现代表
! 现代表
! 前代表
! 前代表
! 现任主要领导人
! 现任主要领导人
! 现任常驻联合国代表
|-
|-
| {{CHN}}
| 中國
| [[张军 (外交官)|张军]]<ref>{{cite web|title=常驻代表张军大使|url=http://un.china-mission.gov.cn/chn/dbtxx/czdbzjds/|website=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4=|access-date=2022-11-07|archive-date=2022-11-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07043717/http://un.china-mission.gov.cn/chn/dbtxx/czdbzjds/|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常驻联合国代表团|url=https://www.mfa.gov.cn/web/zwjg_674741/zwtc_674771/200011/t20001107_7679672.shtml|website=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access-date=2022-11-07|5=|archive-date=2022-12-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03010117/https://www.mfa.gov.cn/web/zwjg_674741/zwtc_674771/200011/t20001107_7679672.shtml|dead-url=no}}</ref>
|{{fla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71–现今)
|{{fla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71–现今)
|{{flag|Republic of China}}(1945–1971)
|{{flag|Republic of China}}(1945–1971)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efn|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排名和权力均在国家主席之上,单独担任国家主席职务不被视为最高领导人。}}<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李強]]<!-- |[[File: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200px|border]]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efn|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排名和权力均在国家主席之上,单独担任国家主席职务不被视为最高领导人。}}<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李强 (1959年)|李強]]<!-- |[[File: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200px|border]]
|[[File: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svg|200px|border]]
|[[File: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svg|200px|border]]
|[[Fil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200px|border]] -->
|[[Fil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200px|border]] -->
|[[File:Fu_Cong_(cropped)_(2024).jpg|110px]]<br>[[傅聪 (外交官)|傅聪]]<ref>{{cite web |url=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258912/chinas-eu-ambassador-fu-cong-take-over-united-nations-role|title=China’s EU ambassador Fu Cong to take over United Nations role|website=South China Morning Post|date=13 April 2024|access-date=16 April 2024}}</ref>
|-
|-
| 法國
|{{flag|France}}
|{{flagdeco|Franc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現今)
|[[尼古拉斯·德里维埃]]
|{{flagdeco|Franc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現今)
|{{flagdeco|France|1945}}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5–1946)<br />{{flag|French Fourth Republic}}(1946–1958)
|[[法国总统|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zh-tw:埃瑪紐耶爾·馬克宏;zh-cn:埃马纽埃尔·马克龙;zh-hk:伊曼努爾·馬克龍}-]]<br />[[法国总理|总理]]:[[加布里埃爾·阿塔爾]]<!-- |[[File:Flag of France.svg|200px|border]]
|{{flagdeco|France|1794}}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5–1946)<br />{{flag|French Fourth Republic}}(1946–1958)
|[[法国总统|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zh-tw:埃瑪紐耶爾·馬克宏;zh-cn:埃马纽埃尔·马克龙;zh-hk:伊曼努爾·馬克龍}-]]<br />[[法国总理|总理]]:[[·卡斯泰]]<!-- |[[File:Flag of France.svg|200px|border]]
|[[File:Armoiries république française.svg|200px|border]]
|[[File:Armoiries république française.svg|200px|border]]
|[[File:France (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200px|border]]
|[[File:France (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200px|border]]
| -->
| -->
|[[File:Nicolas de Rivière Headshot.jpg|110px]]<br>[[尼古拉·德里维埃]]<ref>{{cite web |title=Nicolas de Rivière |url=https://onu.delegfrance.org/Nicolas-de-Riviere-8617 |website=France ONU |access-date=6 May 2020 |language=en}}</ref>
|-
|-
|style="white-space:nowrap"| 俄羅斯
|{{flag|Russia}}
|{{flagdeco|Russian Federation}} [[俄羅斯聯邦]](1991–现今)
|[[瓦西里·涅边贾]]<ref>{{cite web|title=7月28日译名发布:Vasily Nebenzya|url=http://www.cankaoxiaoxi.com/ym/20170728/2214019.shtml|accessdate=2017-10-13|author=参考消息编辑|website=参考消息|archive-date=2022-05-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05061435/http://www.cankaoxiaoxi.com/ym/20170728/2214019.shtml}}</ref>
|{{flag|Russian Federation}}(1991–现今)
|{{flag|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1945–1991)
|{{flag|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1945–1991)
|[[俄罗斯总统|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zh-tw:佛拉迪米爾·普丁;zh-cn:弗拉基米尔·普京;zh-hk:弗拉基米爾·普京}-]]<br />[[俄罗斯总理|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 |[[File:Flag of Russia.svg|200px|border]]
|[[俄罗斯总统|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zh-tw:佛拉迪米爾·普丁;zh-cn:弗拉基米尔·普京;zh-hk:弗拉基米爾·普京}-]]<br />[[俄罗斯总理|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 |[[File:Flag of Russia.svg|200px|border]]
|[[File:Coat of Arm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svg|border|200px]]
|[[File:Coat of Arm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svg|border|200px]]
|[[File:Russian_Federation (orthographic_projection) - Crimea disputed.svg|200px|border]] -->
|[[File:Russian_Federation (orthographic_projection) - Crimea disputed.svg|200px|border]] -->
|[[File:Vassily_Nebenzya_Dec._2016_cropped.jpg|110px]]<br>[[瓦西里·涅边贾]]<ref>{{cite web|title=7月28日译名发布:Vasily Nebenzya|url=http://www.cankaoxiaoxi.com/ym/20170728/2214019.shtml|accessdate=2017-10-13|author=参考消息编辑|website=参考消息|archive-date=2022-05-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505061435/http://www.cankaoxiaoxi.com/ym/20170728/2214019.shtml}}</ref><ref>{{cite web |title=Постоянно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и ООН |url=https://russiaun.ru/ru/permanent_mission/struktura |website=russiaun.ru |access-date=6 May 2020}}</ref>
|-
|-
| 英國
|{{flag|United Kingdom}}
|[[吴百纳]]
|{{flag|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1945–现今)
|{{flag|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1945–现今)
|{{n/a}}
|无
|[[英国君主|君主]]:[[查尔斯三世|-{zh-tw:查爾斯三世;zh-cn:查尔斯三世;zh-hk:查理斯三世}-]]<br />[[英国首相|首相]]:[[里希·苏纳克|-{zh-tw:里希·蘇納克;zh-cn:里希·苏纳克;zh-hk:辛偉誠}-]]<!-- |[[File: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200px|border]]
|[[英国君主|君主]]:[[查尔斯三世|-{zh-tw:查爾斯三世;zh-cn:查尔斯三世;zh-hk:查理斯三世}-]]<br />[[英国首相|首相]]:[[里希·苏纳克|-{zh-tw:里希·蘇納克;zh-cn:里希·苏纳克;zh-hk:辛偉誠}-]]<!-- |[[File: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200px|border]]
|[[File:Royal Coat of Arms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200px|border]]
|[[File:Royal Coat of Arms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200px|border]]
|[[File:United Kingdom (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200px|border]] -->
|[[File:United Kingdom (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200px|border]] -->
|[[File:Barbara Woodward (cropped).jpg|110px]]<br>[[吴百纳]]<ref>{{cite web |title=Barbara Woodward DCMG |ur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eople/barbara-woodward |website=GOV.UK |access-date=9 December 2020 |language=en}}</ref>
|-
|-
| 美國
|{{flag|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
|{{flag|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ame=美利坚合众国}}(1945–现今)
|{{flag|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ame=美利坚合众国}}(1945–现今)
|{{n/a}}
| 无
|[[美国总统|总统]]:[[乔·拜登|-{zh-tw:喬·拜登;zh-hans:乔·拜登;zh-hk:祖·拜登}-]]<br/>[[美国副总统|副总统]]:[[賀錦麗|-{zh-hant:賀錦麗;zh-hans:卡玛拉·哈里斯}-]]<!-- |[[File: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200px|border]]
|[[美国总统|总统]]:[[乔·拜登|-{zh-tw:喬·拜登;zh-hans:乔·拜登;zh-hk:祖·拜登}-]]<br />[[美国副总统|副总统]]:[[賀錦麗|-{zh-hant:賀錦麗;zh-hans:卡玛拉·哈里斯}-]]<!-- |[[File: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200px|border]]
|[[File: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 (obverse).svg|200px|border]]
|[[File: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 (obverse).svg|200px|border]]
|[[File:USA orthographic.svg|200px|border]] -->
|[[File:USA orthographic.svg|200px|border]] -->
|[[File:Linda-Thomas-Greenfield-v1-8x10-1 (cropped).jpg|110px]]<br>[[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ref>{{cite web |title= Ambassador Linda Thomas-Greenfield |url=https://usun.usmission.gov/our-leaders/our-ambassador/ |website=usun.usmission.gov |access-date=26 February 2021 |language=en}}</ref>
|}
|}


== 擴展提議 ==
== 擴展提議 ==
[[File:1945 UNSC P5 + colonies.png|right|thumb|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五常任理事國的領土及所轄殖民地<ref>注意此图在藏南地区有误,印度直到1960年代才完成了对藏南的控制</ref>]]
[[File:1945 UNSC P5 + colonies.png|right|thumb|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五常任理事國的領土及所轄殖民地<ref>注意此图在藏南地区有误,印度直到1960年代才完成了对藏南的控制</ref>]]
[[File:G4 Nations.svg|thumb|right|企图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四國聯盟]]成员]]
[[File:G4 Nations.svg|thumb|right|企图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四國聯盟]]成员]]
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造的機會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四國聯盟却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例如中國、[[大韩民国|韓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反對日本,[[法国|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反對德國,中國、[[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反對巴西,而美國雖然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反對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擁有“否決權”。此后,德日印巴四國讓步,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四個歸屬德日印巴,其餘兩個給與兩個[[非洲]]國家。但是由於非洲國家一直在爭取可拥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的成员资格,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新增常任理事國方案最終不獲通過。
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造的機會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四國聯盟却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例如中國、[[大韩民国|韓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反對日本,[[法国|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反對德國,中國、[[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反對巴西,而美國雖然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反對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擁有“否決權”。此后,德日印巴四國讓步,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四個歸屬德日印巴,其餘兩個給與兩個[[非洲]]國家。但是由於[[非洲]]國家一直在爭取可拥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的成员资格,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新增常任理事國方案最終不獲通過。


2007年2月,日本再次計劃與印度、巴西和德國一起組成「四國聯盟」,繼續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意大利等國發起的「[[咖啡俱樂部]]」一直反對擴充常任理事國的名額。
2007年2月,日本再次計劃與印度、巴西和德國一起組成「四國聯盟」,繼續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意大利等國發起的「[[咖啡俱樂部]]」一直反對擴充常任理事國的名額。
第83行: 第80行:
《[[联合国宪章]]》有关安理会的章节中对“[[否决权]]”并无明确规定,但规定了“凡非程序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列表|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通常将常任理事国对提案投反对票的行为称为“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历史]]上首度行使否决权是在1946年2月16日,当时的[[苏联]]在[[叙利亚]]、[[黎巴嫩]]问题的一次表决中投下了反对票。
《[[联合国宪章]]》有关安理会的章节中对“[[否决权]]”并无明确规定,但规定了“凡非程序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列表|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通常将常任理事国对提案投反对票的行为称为“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历史]]上首度行使否决权是在1946年2月16日,当时的[[苏联]]在[[叙利亚]]、[[黎巴嫩]]问题的一次表决中投下了反对票。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频繁动用否决权否决对方集团提出的议案。兩国曾动用逾100次的否决权。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频繁动用[[否决权]]否决对方集团提出的议案。兩国曾动用逾100次的否决权。


冷战结束后,部分[[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联合国成员国]]希望改革安理会否决权,认为应当限制常任理事国动用否决权,但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美国|美]][[俄罗斯|俄]]三国反对而未能成功。
冷战结束后,部分[[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联合国成员国]]希望改革安理会否决权,认为应当限制常任理事国动用否决权,但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美国|美]][[俄罗斯|俄]]三国反对而未能成功。

2024年6月1日 (六) 23:23的最新版本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常任成員,五個创始成员国是二战期间同盟国中的五大国,即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1][2]其中,中國、法国和俄罗斯的代表政權曾有所改變。中國原由中華民國所代表(詳見聯合國2758號決議)、俄羅斯原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代表、法国原由临时政府第四共和国代表。

歷史[编辑]

2000年,五個常任理事國領導人在峰會上。從前左順時針: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和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

1945年在舊金山會議中,確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法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和美國。自那以後發生了兩次席位變動,尽管这些变动没有反映在《聯合國憲章第23條中,因為它沒有進行相應的修改:

此外,法國於1946年將臨時政府改革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後來於1958年改革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兩者都在戴高樂的領導下保留了法國的席位,因為其國際地位或承認沒有變化,儘管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許多海外屬地最終獨立。

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二戰中的战胜国,自那時以來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它们每年都与印度德国一起在各國國防預算列表上名列前茅;2011年,它們在國防上的總支出超過1萬億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的60%以上(僅美國就佔40%以上)。它們也是世界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之一,是僅有的五個被《核武禁擴條約》正式承認為“核武器國家”的國家,尽管还有其他已知或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常任理事國成員[编辑]

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对非程序性决议案否决权[7]

国家 现代表 前代表 现任主要领导人 现任常驻联合国代表
中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现今)  中華民國(1945–1971)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a]
国务院总理李強

傅聪[8]
法國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現今)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5–1946)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
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总理加布里埃爾·阿塔爾

尼古拉·德里维埃[9]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1991–现今)  苏联(1945–1991) 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
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

瓦西里·涅边贾[10][11]
英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现今) 不適用 君主查尔斯三世
首相里希·苏纳克

吴百纳[12]
美國  美利坚合众国(1945–现今) 不適用 总统乔·拜登
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

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13]

擴展提議[编辑]

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五個常任理事國的領土及所轄殖民地[14]
企图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四國聯盟成员

2004年,日本德國印度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造的機會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四國聯盟却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例如中國、韓國朝鮮反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反對德國,中國、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反對巴西,而美國雖然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反對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擁有“否決權”。此后,德日印巴四國讓步,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四個歸屬德日印巴,其餘兩個給與兩個非洲國家。但是由於非洲國家一直在爭取可拥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的成员资格,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新增常任理事國方案最終不獲通過。

2007年2月,日本再次計劃與印度、巴西和德國一起組成「四國聯盟」,繼續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意大利等國發起的「咖啡俱樂部」一直反對擴充常任理事國的名額。

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编辑]

联合国宪章》有关安理会的章节中对“否决权”并无明确规定,但规定了“凡非程序性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通常将常任理事国对提案投反对票的行为称为“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历史上首度行使否决权是在1946年2月16日,当时的苏联叙利亚黎巴嫩问题的一次表决中投下了反对票。

冷战期间,美国苏联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频繁动用否决权否决对方集团提出的议案。兩国曾动用逾100次的否决权。

冷战结束后,部分联合国成员国希望改革安理会否决权,认为应当限制常任理事国动用否决权,但因三国反对而未能成功。

参见[编辑]

脚注[编辑]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排名和权力均在国家主席之上,单独担任国家主席职务不被视为最高领导人。

参考文献[编辑]

  1. ^ 这里是联合国. static.un.org. [2024-05-11] (中文(中国大陆)). 
  2. ^ Nations, United. 联合国宪章(全文) | 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2024-06-01] (中文(简体)). 
  3. ^ Froehlich, Annette; Seffinga, Vincen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Space Security: Conflicting Mandates between UNCOPUOS and the CD. 2019: 40 [2022-05-25]. ISBN 9783030060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4. ^ Sarmento, Clara. Eastwards / Westwards: Which Direction for Gender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2009: 127 [2022-05-25]. ISBN 97814438086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5. ^ Hudson, Christopher. The China Handbook. 2014: 59 [2022-05-25]. ISBN 97811342696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6. ^ Rigger, Shelley. 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Reform. 2002: 60 [2022-05-25]. ISBN 97811346929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7. ^ 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web.archive.org. 2012-06-20 [2024-05-11]. 
  8. ^ China’s EU ambassador Fu Cong to take over United Nations rol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3 April 2024 [16 April 2024]. 
  9. ^ Nicolas de Rivière. France ONU. [6 May 2020] (英语). 
  10. ^ 参考消息编辑. 7月28日译名发布:Vasily Nebenzya. 参考消息.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11. ^ Постоянно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и ООН. russiaun.ru. [6 May 2020]. 
  12. ^ Barbara Woodward DCMG. GOV.UK. [9 December 2020] (英语). 
  13. ^ Ambassador Linda Thomas-Greenfield. usun.usmission.gov. [26 February 2021] (英语). 
  14. ^ 注意此图在藏南地区有误,印度直到1960年代才完成了对藏南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