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崇禎帝: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ieBot留言 | 贡献
robot Modifying: fr:Ming Chongzhen
裕綸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4行: 第14行:


== 生平 ==
== 生平 ==
朱由校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十八歲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勢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阉党二百六十餘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託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朱由校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十八歲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勢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阉党二百六十餘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阉党[[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託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民軍的負責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民軍的負責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无奈积重难返,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ref>崇禎曾為自己辯護說:“朕禦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ref>;中[[清朝|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ref>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種講法終明之世並無所本,僅流行於乾隆之後。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崇禎皇帝生性多疑,所以僅擅殺毛文龍一事,便足以使崇禎帝心存忌憚。再者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袁崇煥不能不為此負責。</ref>。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正月,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大臣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无奈积重难返,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ref>崇禎曾為自己辯護說:“朕禦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ref>;中[[清朝|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ref>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種講法終明之世並無所本,僅流行於乾隆之後。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崇禎皇帝生性多疑,所以僅擅殺毛文龍一事,便足以使崇禎帝心存忌憚。再者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袁崇煥不能不為此負責。</ref>。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正月,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大臣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ref>現居於[[台灣]]的台籍歷史學家[[裕綸]]提出一[[翻案]]觀點: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縊者是一忠心耿耿[[錦衣衛]],真正[[崇禎]]帝早已透過[[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派出軍艦至[[天津]]接應,逃至台灣,並指揮[[鄭經]]呼應[[三藩]]反清,於1682年[[施琅]]攻台前一年病逝於台灣南部,享年71歲</ref>


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ref>《[[明季北略]]》提到「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也有說一錠是五十兩)。[[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因此“崇禎內庫多金”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ref>
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ref>《[[明季北略]]》提到「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也有說一錠是五十兩)。[[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因此“崇禎內庫多金”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ref>

2007年5月19日 (六) 11:31的版本

明思宗
崇祯皇帝像
崇祯皇帝像
統治1628年-1644年
安葬
思陵
年號
崇祯
谥号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
揆文奋武敦仁懋孝
烈皇帝
庙号
明思宗
政权明朝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明光宗第五子,中國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熹宗朱由校是他的大哥。

生平

朱由校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十八歲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勢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阉党二百六十餘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阉党袁崇焕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託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民軍的負責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无奈积重难返,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1];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2]。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正月,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大臣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3]

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4]

明思宗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唐王谥為威宗。清廷改为莊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評價

思宗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得相當愚蠢。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思宗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企圖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明史》評價思宗:“帝承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家庭

后妃

  1. 庄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明亡之際依思宗命自盡而死。清顺治帝,谥周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
  2. 贵妃袁氏,1644明朝亡國之際,依思宗命自謚卻未死,清入關後因其為明思宗最後的遺孀,得到清廷之哀憐與尊重,並由清廷贍養其終身。
  3. 恭淑贵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昌平天寿山,即思陵也。
  4. 順妃王氏,原為選侍,生長平公主後病死,追封為順妃

兄弟

  1. 熹宗朱由校
  2. 简怀王朱由㰒
  3. 齐思王朱由楫
  4. 怀惠王朱由模
  5. 湘怀王朱由栩
  6. 惠昭王朱由橏

子女

  1. 獻愍太子(明悼帝)朱慈烺,母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李自成封為宋王,李敗退時不知所終。
  2. 懷隱王朱慈烜,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殤。
  3. 定哀王朱慈炯,母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不知所終。
  4. 永悼王朱慈炤,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1644年不知所終。
  5. 悼靈王朱慈煥,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1708年被處死。
  6. 悼懷王,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二歲殤。
  7. (無名),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三歲殤。

  1. 坤仪公主(名不詳),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夭
  2. 长平公主朱徽娖(1629-1645),王順妃所出,由周皇后撫養(《明史》稱為周皇后所出,但同年周皇后生朱慈炯,蓋誤),駙馬周顯,1645年病逝。
  3. 昭仁公主(名不詳)(1639-1644),1644年被思宗杀死。
    • 余三女皆早逝,无考

注釋

  1. ^ 崇禎曾為自己辯護說:“朕禦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
  2. ^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種講法終明之世並無所本,僅流行於乾隆之後。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崇禎皇帝生性多疑,所以僅擅殺毛文龍一事,便足以使崇禎帝心存忌憚。再者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袁崇煥不能不為此負責。
  3. ^ 現居於台灣的台籍歷史學家裕綸提出一翻案觀點: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縊者是一忠心耿耿錦衣衛,真正崇禎帝早已透過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派出軍艦至天津接應,逃至台灣,並指揮鄭經呼應三藩反清,於1682年施琅攻台前一年病逝於台灣南部,享年71歲。
  4. ^ 明季北略》提到「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也有說一錠是五十兩)。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內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因此“崇禎內庫多金”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